提起“刀纸”相信现在很多90年以后出生的朋友,对此物应比较陌生。即便是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的朋友,在生活中也应该很久没接触过这东西了吧? 提起“刀纸”,甚至一些老花都人都对此物比较陌生。即便是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的朋友,在生活中也应该很久没接触过这东西了吧?
笔者在医院工作,前段时间偶然间听到一个咨询电话。一位怀胎十月的准妈妈,电话到医院来咨询到住院生产要做哪些准备?是否要带热水瓶、脸盆、“刀纸”等物品?当听到“刀纸”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时,思绪似乎瞬间拉回到二、三十年前,那“刀纸”遍布人们生活各个角落,不可或缺的时代。
“刀纸”是当年的卫生纸,它相对一般的纸张质地更柔软,展开面积比较大。常成摞成摞堆堆砌于市集摊上,需要购买的话则取下一摞,用稻草扎个“十字”交叉结,轻轻松松就能拎回家。“刀纸”一般有粉红色、草黄色、白色三种。粉红色一般是买回来如厕等日常生活所用;草黄色的刀纸一般用于扫墓、祭祖等传统缅祭祀活动;白色“刀纸”则一般用来农村妇女分娩卫生清洁所用。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划分,因为不管什么颜色,大家都会拿来如厕等日常生活中使用。
而白色“刀纸”用于产妇分娩则是大家共识。在农村“接生婆”为全村孩子接生的时代,使用白色“刀纸”常被“接生婆”视为标识自己与时俱进,卫生安全帮助产妇分娩的一个方式。白色“刀纸”在接生婆的手里,陪伴着新中国一批又一批的农村婴孩的出生。一把剪刀、一锅热水、一盆温水,一摞“刀纸”,基本上那时帮助农村小孩出生的标配。剪刀用于剪断脐带;热水用于给剪刀消毒;温水用于清洗初生婴儿;“刀纸”则垫在产妇身下隔绝羊水及恶露污秽被褥及擦拭刚出生的婴儿。
展开全文
直至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们的安全健康意识的加强,加之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引导。“接生婆”们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医院生孩子成为越来越多妇女的选择。用于分娩的“刀纸”也逐渐被更柔软、吸附性更强的产褥被所替代了。
“刀纸”的另一个用途过去则是用于祭拜、奠祀等活动,而草黄色“刀纸”则是此项活动的专属。过去。每年祭拜祖先或扫墓之前,大家都会到市集上买一摞草纸拎回家,或折成元宝样或裁压成铜钱状或直接裁成长条状。经此道工序后“刀纸”也变身为纸钱了。在祭祀当日,祭祀牲品、香烛、纸钱一并提到先人坟前。众多后辈子侄则在长辈的家族渊源延续的讲述中,将坟头边上的杂草、灌木、枯枝清理干净,再为风吹雨蚀的坟头培上新土。然后在长辈的指导下将香烛点亮、坟头压上纸钱,坟前燃起纸钱,鸣起鞭炮,众人便按照辈分逐排跪拜祭祀缅怀先人。不过现在提倡文明祭祖,为了防止引发山火或一些其他火灾,是不允许烧纸和放鞭炮的。笔者认为这样挺好, “刀纸”该退出祭祖的舞台了。
在过去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刀纸”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绵绵弱弱,却连着中国人生和死。中国人在“刀纸”的包裹中诞生,在“刀纸”袅袅烟尘里逝去。它是我们生活的日需品,也是我们生命的承载物。
编辑:一凡(图片来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