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日本平安时代,单刃的武士刀雏形已成,历经镰仓时代一些具卓越才能的锻刀师,不断实验改良的结果,使得武士刀的光芒越来越耀眼。在这三百年间,刀是战斗中主要使用的武器,但十六世纪中叶枪炮的大量使用,使得武士刀越来越少用于战争中,反倒是经常用在仪仗的典礼里。一直到西元一八六八年,明治下令禁止配戴刀剑,武士刀终于成了博物馆或私人的收藏对象。
而在这之中,除了锋利的性能和独特的弧度,日本刀的刀镡,也备受关注。
“镡”在日本古美术里虽然属于刀的配件,但是在收藏领域中却是独立的单项,换言之,“镡”与刀是两门各自独立的艺术。
“镡”在日本古美术里虽然属于刀的配件,但是在收藏领域中却是独立的单项,换言之,“镡”与刀是两门各自独立的艺术。
“镡”[xín]相当于我国通称的剑格或护手,作用大致有4点
出刀与收刀的开关,格斗时保护手掌与腕;平衡刀的质心;社会地位尊荣高贵的象征
江户时代末期,芝山仙蔵创立了“芝山象嵌”手工坊,制作花瓶、铁壶、箱子等工艺品。到了明治时代,芝山象嵌已经发展成了一种集大成的工艺:用夜光螺、贝类、贵金属等为材料做出各种复杂而华丽的图案。
常见的一些镡:
日本桃山时代之前注重实用性,桃山时代之后注重装饰性。
刀装配件包括鞘、小柄、笄、缘、头、目贯、镡等。
其中以“镡”为主要配件,无论价值性、流通性、艺术性均居龙头地位,尤其在美国、欧洲各国、日本等收藏广泛交流频繁的国家。
“镡”文化在江户时代大放异彩,百家争鸣。
这也是日本镡艺术的颠峰时期,著名镡工包括德川家族专属的后藤派;
江户金工名人横谷宗岷、大森英秀、石黑政常等;
奈良地区名人奈良利寿、杉浦乘意、土屋安亲等世称奈良三作;
京都名人埋忠明寿、大用光兴、海野胜岷、正阿弥、铁元堂等,全国各地名工辈出。
加纳夏雄集江户时代金工大成,明治二十七年进入东京美术学校担任教授,将古金工技术传承至现代,夏雄承前启后延续了日本金工艺术生命,为金工史上最后一位大师级人物。
“镡”具有广泛的国际流通性,世界知名拍卖公司每年数度定期或不定期于伦敦、纽约、阿姆斯特丹等地举行拍卖。
美国、欧洲、日本、犹太是主要收藏族群。近代“镡”亦有仿名家之膺品在市面流通,鉴定不易,购者宜谨慎。
注: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