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关键的是,我们找到了开化纸的原料”,杨玉良表示,目前复旦研究团队已经确认,开化纸的主要原料是一种名为“荛花”的植物,而且已经掌握了如何培养荛花的方法。
此外,研究还明确了一点:传统纸张的寿命之所以长,是因为传统工艺在造纸浆时,没有使用强碱和漂白粉。“如果用强碱做纸,纸张1000年的寿命将降至200年,如果再加漂白粉,寿命又将去掉一半,这就是现代纸寿命短的原因”。
在找到了传统造纸的秘方和工艺,以及哪几个关键步骤导致纸张寿命缩短后,复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还在浙江开化建立了实验室,目前已经可以做出既轻又薄的传统纸,并且正在研究哪些步骤可以引入机械化。
研究中也有一些意外的发现。在传统纸面上,复旦团队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繁殖得特别慢,可能要经过100年才能检测到”,杨玉良说,这也给古籍的识别工作带来了科学依据,“只要检测是否有这种微生物,就可以看出古籍的真伪了”。
中国5000万册古籍30%需重点修复
最缺少高端专业修复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5000万册古籍,其中30%需要重点修复。如果能保存千年的开化纸若能重现,就能实现用中国自己的纸张来修复中国古籍,为古籍修复提供重要的材料保障,提升中国古籍修复的民族自信心与国际影响力。
而中国的古籍修复人才也面临巨大缺口。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成立10年来,古籍修复人才从100人增加到约500人,“但是专业、高端的古籍修复人才还太少”,该研究院特聘专家赵嘉福说道,已经74岁的他,从17岁就开始在古籍行业学习技艺。在复旦,赵嘉福从修复、装裱和碑帖三大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古籍修复能力。
目前,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已招收了两届专业硕士生,并聘请古籍修复、版画领域的大师指导教学,本科与博士的人才培养也已纳入计划。研究院目前也正倡导成立国家级修复中心,以工作坊的名义汇集各地需要修复的古籍文献,让学生毕业后能在上海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提供修复服务。
摄影:陈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