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世界杯谁是冠军> 伊萬·巴甫洛夫

伊万·巴甫洛夫Иван Павлов晚年肖像出生(1849-09-26)1849年9月26日俄羅斯帝國梁赞省梁赞逝世1936年2月27日(1936歲—02—27)(86歲)蘇聯俄羅斯列宁格勒(今俄羅斯聖彼得堡)母校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知名于经典条件反射超限抑制行为矫正疗法奖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4)科学生涯研究领域生理学、心理学、内科医学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

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俄语: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羅馬化:Ivan Petrovich Pavlov;1849年9月26日—1936年2月27日)[1],俄罗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醫師。

巴甫洛夫在读大学时,受到“俄罗斯生理学之父”伊万·米哈伊洛维奇·谢切诺夫的指导与启发,巴甫洛夫放弃了神学研究,转而走入了科学的世界,並在1904年因為對消化系統的研究得到诺奖。[2]

生平與研究[编辑]

巴甫洛夫出生在俄羅斯的梁贊,父亲是东正教的一名牧师。[3]他剛開始是一位神學院的學生,但後來退出,1870年進入聖彼得堡大學學習自然科學。[4]在1879年得到博士學位。大学毕业时,获金质奖章。后在德国学习两年。

一隻巴甫洛夫的狗,巴甫洛夫博物館,2005年

在1890年代,巴甫洛夫研究了狗的胃,透過唾腺來研究在不同條件下對食物的唾液分泌。他注意到狗在食物送進嘴裡之前便開始分泌口水,並開始研究這個他所稱的"靈魂分泌液"。他認為這些現象比起唾液的化學成分更加有趣,於是便改變了他的研究焦點。以調整食物出現之前的刺激來開始一連串的實驗。因此建立了他所稱的条件反射(如唾液分泌受動物先前的經驗而制約)。這些實驗在1890年代和1900年代透過翻譯被介紹到西方科學界,但直到1927年才有完整的英文書籍出版。

巴甫洛夫是一位在工作和習慣上非常規律的實驗操作者,他準時地在12點整吃午餐、每天晚上準時在同樣的時間睡覺、每天準時餵他的狗,並且每年的同一天離開列寧格勒(聖彼得堡)前往愛沙尼亞。如此的習慣直到他因為他的兒子維克多(Victor)在俄羅斯白軍運動中過世而失眠為止。

不同於許多革命前的俄國科学家,巴甫洛夫受到苏联政府的高度認可,且能够继续他的研究直到相當大的年紀。 巴甫洛夫承認本身並不熱衷於马克思主义,但由於诺贝尔奖得獎者的身分,被視為有價值的政治資產。當他在1923年從第一次美國訪問歸國之後(第二次在1929年),他公然指責共產主義,認為國際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是錯誤的,並說「我不會為了你們所做的社會實驗犧牲一隻青蛙的後腿!」。1927年,巴甫洛夫更是寫信給斯大林,稱他是「俄國人的恥辱」。 1934年謝爾蓋·基洛夫被謀殺後,巴甫洛夫寫了幾封信給莫洛托夫,批評這樣的迫害,並希望重新考慮關於幾個他所認識的人的案件[5]。

晚年巴甫洛夫試著用制約理論去建立關於誘發神經官能症的實驗模型。1936年在列寧格勒過世,他的實驗室受到安全的保存。直到死前巴甫洛夫依然神志清醒,且繼續他的研究。他要求一位學生坐在他的床邊紀錄他邁向死亡的詳細情形,想要建立關於他生命最後一段時間的主觀經驗的獨特證明。[6]

1936年2月27日,巴甫洛夫因双肺炎去世,享年86岁。人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为了纪念他,他的实验室被当做博物馆保存了下来。[5]

反射系統研究[编辑]

巴甫洛夫在生理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的許多領域皆有貢獻。他主要的研究是性格(temperament)、古典制約和非自願反射動作(involuntary reflex actions) 。

巴甫洛夫在關於消化系統的實驗使他獲得了190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實驗包括了在外科手術上取出動物消化系統的部份,切斷神經束來判定影響,還有在消化器官和外部囊袋(pouch)之間植入瘺管(fistula)以測試器官的內容。這些研究成為許多消化系統研究的基礎。

之後在反射動作的研究中,研究了對於壓力和痛苦的非自願反應。巴甫洛夫在研究中延伸四種性格定義:“冷靜”(phlegmatic)、“暴躁”(choleric)、“樂觀”(sanguine)、“憂鬱”(melancholic)。巴甫洛夫和他的研究員展開對轉換邊緣的抑制(英语:transmarginal inhibition)(TMI)的觀察與研究,TMI指身體天生對壓力和痛苦的崩潰反應。這些研究顯示了所有性格型態對刺激如何做出在時間上長短有所不同的相同反應。他認為"最基本的遺傳差異... 是他們多快達到崩潰點與神經系統在快速到達崩潰的基本差異[7]。

榮格繼續巴甫洛夫在TMI的研究,並以人類的內向與外向性格型態來觀察動物崩潰的形式。他相信內向的人,比起外向的人對於刺激更敏感,且更容易到達TMI狀態。這些研究產生了新名詞高度敏感者。

威廉·薩甘(英语:William Sargant)等人繼續對心智的制約、記憶移入和洗腦進行行為學研究。

後記[编辑]

随着巴甫洛夫的古典制約在西方流行,尤其經由约翰·布罗德斯·华生的著作而广为人知,制約的自動學習型態成為當時發展中的專業研究比較心理學的重要觀念,與行為主義的重要研究方法。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是對巴甫洛夫精神哲學的熱衷擁護者。

巴甫洛夫的制約反射研究不但在科學界,也在大眾文化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巴甫洛夫的狗」用來形容一個人反應不經大腦思考;巴甫洛夫的制約成為奧爾德斯·倫納德·赫胥黎的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主題。而在托馬斯·品欽的小說《万有引力之虹》中也占有份量。

一般人都相信巴甫洛夫使用了鈴鐺的聲音作為食物出現的訊號,然而在紀錄中他使用了包括哨子、節拍器、音叉和一些視覺上的刺激。1994年,卡塔尼亚对巴夫洛夫是否曾在实验中使用过铃铛声表示怀疑。[8]

他的妻子是他大学同学的妹妹,比他小11岁。

巴甫洛夫的理論雖然對行為主義心理學有重大影響,不過他本人就不太願意被視為心理學家。

参见[编辑]

古典制約

行为改变

梁贊

備注[编辑]

参考文獻[编辑]

^ 《大英百科全书》中的条目:伊萬·巴甫洛夫(英文)

^ Новиков Ю. Ю. Первый российский Нобелевский лауреат 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 (посвящается 100-летию присуждения И. П. Павлову Нобелевской премии). — Москва: Компания Спутник+, 2005. — 92 с..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04. NobelPrize.org. [2020-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美国英语).

^ Anrep, G. V. Ivan Petrovich Pavlov. 1849–1936. Obituary Notice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1936, 2 (5): 1–18. JSTOR 769124. doi:10.1098/rsbm.1936.0001.

^ 5.0 5.1 Cavendish, Richard. Death of Ivan Pavlov. History Today. 2011, 61 (2): 9 [2015-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9).

^ Chance, Paul (1988). Learning and Behaviour. Wadsworth Pub. Co. ISBN 0-534-08508-3. p. 48.

^ Rokhin, L, Pavlov, I & Popov, Y. (1963) Psychopathology and Psychiatry, Foreign Languages Publication House: Moscow.

^ Catania, A. Charles (1994); Query: Did Pavlov's Research Ring a Bell?, Psycoloquy Newsletter, Tuesday, 7 June 1994

Todes, D. P. (1997). "巴甫洛夫的生理工厂," Isis. Vol. 88。科学社会的历史,p. 205-246.

Boakes, R. A. (1984). 从达尔文到行为主义. 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巴甫洛夫. (1927). 制約反射. 伦敦: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B.G. Firkin & J.A.Whitworth (1987). 医学名人词典. Parthenon出版社. ISBN 1-85070-333-7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语录上的伊萬·巴甫洛夫语录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伊萬·巴甫洛夫

PBS 文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诺贝尔奖网站的巴甫洛夫传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巴甫洛夫的实验医学文章

查论编生物学史领域和学科

自然历史

农业史

农学史(英语:Histor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植物学史(英语:History of botany)

医学史

解剖学史

动物学史 (1859年之前)(英语:History of zoology (through 1859))

动物学史 (1859年之后)(英语:History of zoology (since 1859))

植物分类学史(英语:History of plant systematics)

古生物学史(英语:History of paleontology)

地质学史

演化思想史

生态学史(英语:History of ecology)

模式生物史(英语:History of model organisms)

藻类学史(英语:History of phycology)

遗传学史(英语:History of genetics)

生物化学的历史

分子生物學史

RNA生物学史(英语:History of RNA biology)

分子演化学史(英语:History of molecular evolution)

免疫学史(英语:Timeline of immunology)

生物技术史(英语:History of biotechnology)

机构

洛桑实验站(英语:Rothamsted Research)

巴斯德研究院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

冷泉港實驗室

索尔克研究所

安东·多恩动物园(英语:Stazione Zoologica)

海洋生物学实验室

洛克菲勒大學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实验

格里菲斯實驗

米勒-尤里实验

卢瑞亚-德尔布吕克实验

埃弗里-麦克劳德-麦卡蒂实验

赫雪-蔡司實驗

梅塞尔森-斯塔尔实验

克里克与布伦纳等人的实验(英语:Crick, Brenner et al. experiment)

尼伦伯格-马特伊实验

尼伦伯格和里德的实验(英语:Nirenberg and Leder experiment)

理论和概念

自然发生说

自然阶梯

拉马克学说

达尔文学说

疾病的生源说(英语:Germ theory of disease)

一基因一酶假说(英语:One gene-one enzyme hypothesis)

原初生命體

序列假说(英语:Sequence hypothesis)

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RNA世界學說

历史古典时代

亚里士多德

《论产生和毁灭》

《动物志》

泰奧弗拉斯托斯

《植物史》

迪奥斯科里德斯

《药物论》

文艺复兴,近代早期

安德烈亚斯·维萨留斯

《人体的构造》

威廉·哈维

《心血运动论》

马尔切洛·马尔皮吉

罗伯特·胡克

《显微图谱》

列文虎克

弗朗切斯科·雷迪

18世纪,19世纪

卡尔·林奈

《自然系統》

布丰伯爵

让-巴蒂斯特·拉马克

《動物哲學》

喬治·居維葉

《动物界(英语:Le Règne Animal)》

亚历山大·冯·洪堡

查尔斯·莱尔

《地质学原理》

《创造的痕迹(英语:Vestige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reation)》

查尔斯·达尔文

《物种起源》

《人类的由来》

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

約瑟夫·潘契奇

亨利·沃尔特·贝兹

孟德爾

植物杂交试验(英语:Experiments on Plant Hybridization)

路易·巴斯德

罗伯特·科赫

恩斯特·海克尔

巴甫洛夫

谢尔盖·维诺格拉茨基

雅克·洛布

胡戈·德弗里斯

埃德蒙·比彻·威尔逊

20世纪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

亚历山大·奥巴林

亚历山大·弗莱明

羅伯特·里奇韋

J·B·S·霍尔丹

赖特

羅納德·費雪

《孟德尔遗传假定下的亲戚之间的相关性(英语: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elatives on the Supposition of Mendelian Inheritance)》

《生命是什么?》

康拉德·洛伦兹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

费奥多西·多布然斯基

《遗传学与物种起源(英语:Genetics and the Origin of Species)》

恩斯特·瓦尔特·迈尔

乔治·韦尔斯·比德尔

西摩·本泽

羅莎琳·富蘭克林

詹姆斯·沃森 与 弗朗西斯·克里克

核酸分子結構

《镰刀型红血球疾病,一种分子疾病(英语:Sickle Cell Anemia, a Molecular Disease)》

弗雷德里克·桑格

马克斯·佩鲁茨

约翰·肯德鲁

西德尼·布伦纳

乔舒亚·莱德伯格

沃特·吉爾伯特

凯利·穆利斯

史蒂芬·杰伊·古尔德

琳·馬古利斯

卡尔·乌斯

珍·古道尔

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

珍妮弗·道德纳

相关主题

科学史

医学史

傳染病歷史

生物學哲學

生物学和有机化学的时间轴(英语:Timeline of biology and organic chemistry)

自然哲学

自然神学

洪堡科学(英语:Humboldtian science)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優生學

人类基因组计划

神创论史(英语:History of creationism)

神创论与演化论的争议史(英语:History of the creation–evolution controversy)

生物学家列表(英语:List of biologists)

分类

查论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1901年-1925年

1901年:贝林 /

1902年:罗斯 /

1903年:芬森 /

1904年:巴甫洛夫 /

1905年:科赫 /

1906年:高尔基、拉蒙-卡哈尔 /

1907年:拉韦朗 /

1908年:梅契尼可夫、埃尔利希 /

1909年:科赫尔 /

1910年:科塞尔 /

1911年:古尔斯特兰德 /

1912年:卡雷尔 /

1913年:里歇 /

1914年:巴拉尼 /

1919年:博尔代 /

1920年:克罗 /

1922年:希尔、迈尔霍夫 /

1923年:班廷、麦克劳德 /

1924年:埃因托芬

1926年-1950年

1926年:菲比格 /

1927年:瓦格纳-尧雷格 /

1928年:尼科勒 /

1929年:艾克曼、霍普金斯 /

1930年:兰德施泰纳 /

1931年:瓦尔堡 /

1932年:谢灵顿、阿德里安 /

1933年:摩尔根 /

1934年:惠普爾、邁諾特、莫菲 /

1935年:斯佩曼 /

1936年:戴尔、勒维 /

1937年:圣捷尔吉 /

1938年:海门斯 /

1939年:多馬克 /

1943年:達姆、多伊西 /

1944年:厄爾蘭格、加塞 /

1945年:弗莱明、柴恩、弗洛里 /

1946年:馬勒 /

1947年:科里、G·科里、奥赛 /

1948年:穆勒 /

1949年:赫斯、莫尼斯 /

1950年:肯德尔、赖希施泰因、亨奇

1951年-1975年

1951年:泰累尔 /

1952年:瓦克斯曼 /

1953年:克雷布斯、李普曼 /

1954年:恩德斯、韦勒、罗宾斯 /

1955年:特奥雷尔 /

1956年:考南德、福斯曼、理查兹 /

1957年:博韦 /

1958年:比德尔、塔特姆、莱德伯格 /

1959年:奥乔亚、科恩伯格 /

1960年:伯内特、梅达沃 /

1961年:贝凯希 /

1962年:克里克、沃森、威尔金斯 /

1963年:埃克爾斯、霍奇金、赫胥黎 /

1964年:布洛赫、吕嫩 /

1965年:賈克柏、利沃夫、莫諾 /

1966年:勞斯、哈金斯 /

1967年:格拉尼特、哈特蘭、沃尔德 /

1968年:霍利、科拉纳、尼伦伯格 /

1969年:德爾布呂克、赫希、盧瑞亞 /

1970年:卡茨、奥伊勒、阿克塞尔罗德 /

1971年:萨瑟兰 /

1972年:埃德爾曼、波特 /

1973年:弗里希、洛伦兹、廷贝亨 /

1974年:克勞德、迪夫、帕拉德 /

1975年:巴尔的摩、杜尔贝科、特明

1976年-2000年

1976年:布隆伯格、盖杜谢克 /

1977年:吉耶曼、沙利、耶洛 /

1978年:亞伯、内森斯、史密斯 /

1979年:科马克、豪斯费尔德 /

1980年:贝纳塞拉夫、多塞、斯内尔 /

1981年:斯佩里、休伯爾、威泽尔 /

1982年:伯格斯特龍、薩米爾松、范恩 /

1983年:麦克林托克 /

1984年:傑尼、克勒、米爾斯坦 /

1985年:布朗、戈爾茨坦 /

1986年:科恩、列维-蒙塔尔奇尼 /

1987年:利根川進 /

1988年:布拉克、埃利恩、希欽斯 /

1989年:毕晓普、瓦慕斯 /

1990年:默里、托马斯 /

1991年:內爾、薩克曼 /

1992年:费希尔、克雷布斯 /

1993年:羅伯茨、夏普 /

1994年:吉爾曼、羅德貝爾 /

1995年:路易斯、纽斯林-沃尔哈德、威斯喬斯 /

1996年:杜赫提、辛克納吉 /

1997年:布魯希納 /

1998年:佛契哥特、伊格纳罗、慕拉德 /

1999年:布洛伯爾 /

2000年:卡爾森、格林加德、坎德爾

2001年-至今

2001年:哈特韦尔、亨特、纳斯 /

2002年:布伦纳、霍维茨、苏尔斯顿 /

2003年:劳特伯、曼斯菲尔德 /

2004年:阿克塞尔、巴克 /

2005年:馬歇爾、沃倫 /

2006年:法厄、梅洛 /

2007年:卡佩奇、埃文斯、史密西斯 /

2008年:豪森、巴尔-西诺西、蒙塔尼耶 /

2009年:布莱克本、格雷德、绍斯塔克 /

2010年:爱德华兹 /

2011年:博伊特勒、奥夫曼、斯坦曼 /

2012年:格登、山中伸彌 /

2013年:罗思曼、谢克曼、聚德霍夫 /

2014年:奥基夫、莫泽夫人、莫泽 /

2015年:坎贝尔、大村智、屠呦呦 /

2016年:大隅良典 /

2017年:霍爾、羅斯巴什、揚 /

2018年:艾利森、本庶佑 /

2019年:凱林、拉特克利夫、塞門扎 /

2020年:奥尔特、霍顿、赖斯 /

2021年:朱利葉斯、帕塔普蒂安 /

2022年:佩博 /

2023年:考里科、韦斯曼 /

2024年:安布罗斯、鲁夫昆

注: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4年、1922年、1926年、1938年、1943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查论编1901年至1950年科普利奖章获得者1900年代

1901年: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

1902年:约瑟夫·李斯特

1903年:爱德华·修斯

1904年:威廉·克鲁克斯

1905年:德米特里·门捷列夫

1906年:伊利亞·梅契尼可夫

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

1908年: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

1909年:乔治·希尔

1910年:弗朗西斯·高尔顿

1910年代

1911年:乔治·达尔文

1912年:菲利克斯·克莱因

1913年:雷·兰克斯特

1914年:约瑟夫·汤姆孙

1915年: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

1916年:詹姆斯·杜瓦

1917年:皮埃尔·保罗·埃米尔·鲁(英语:Pierre Paul Émile Roux)

1918年:亨德里克·洛伦兹

1919年:威廉·贝利斯

1920年:贺拉斯·布朗(英语:Horace Tabberer Brown)

1920年代

1921年:约瑟夫·拉莫尔

1922年:欧内斯特·卢瑟福

1923年:贺拉斯·兰姆

1924年:爱德华·阿尔伯特·沙佩-谢弗

192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926年: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

1927年: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

1928年:查尔斯·阿尔杰农·帕尔森斯

1929年:马克斯·普朗克

1930年:威廉·亨利·布拉格

1930年代

1931年:阿瑟·舒斯特(英语:Arthur Schuster)

1932年:喬治·海爾

1933年:西奥博尔德·史密斯

1934年:约翰·斯科特·霍尔丹

1935年:查尔斯·威耳逊

1936年:阿瑟·埃文斯

1937年:亨利·哈利特·戴尔

1938年:尼尔斯·玻尔

1939年:托马斯·亨特·摩尔根

1940年:保罗·朗之万

1940年代

1941年:托马斯·刘易斯

1942年:罗伯特·鲁宾逊

1943年:约瑟夫·巴克罗夫特

1944年:杰弗里·英格拉姆·泰勒

1945年:奥斯瓦尔德·埃弗里

1946年:埃德加·阿德里安

1947年:戈弗雷·哈罗德·哈代

1948年:阿奇博尔德·希尔

1949年:乔治·德海韦西

1950年:詹姆斯·查德威克

1731–1750

1751–1800

1801–1850

1851–1900

1901–1950

1951–2000

2001年至今

规范控制数据库 国际

FAST

ISNI

VIAF

WorldCat

各地

挪威

智利

西班牙

法国

BnF data

德国

意大利

以色列

比利时

美国

瑞典

拉脱维亚

日本

捷克

澳大利亚

希腊

韩国

克罗地亚

荷兰

波兰

葡萄牙

俄罗斯

梵蒂冈

学术

CiNii

Leopoldina

Scopus

人物

德意志传记

Trove

其他

CONOR

SNAC

Id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