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持戈图
而到了周朝时期,戈的长度逐渐增加,从1米到1.8米均有出土文物佐证,这一时期的戈是单、双手都可把持;
▲战国《水陆攻战舰》纹
东周时期,出现了3米以上的长戈,这个长度必然是双手把持,且必然是用于车战。
▲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壶》纹
从时间上来看,最初的戈多是短戈,其日期早于战车出现。战车武器配置中,主要发挥作用的是长戈,取“勾”、“割”的作用。而在战车逐渐消失的战国后期到秦阶段,短、中戈仍大量配备。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战车的消亡使得长戈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而短、中戈出现早于战车,消亡晚于战车,与战车的消亡无关。
再来分析一下戈与戟的关系。戟是戈+矛,自郭沫若先生提出这一论断后,由于当时有大量出土文物相佐证,逐渐被学界公认。但后来又发现了无矛刺的“多戈戟”,这一定义受到了挑战,但今天这部分内容我们略过不谈。由于兼具矛的“刺”与戈的“斫”、“勾”功用,戟被认为是戈的“升级版”,理所当然的认为先进淘汰落后是必然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商周时期出土文物中,戈的数量最多,原因是因为这种兵器制造成本低廉,训练难度较低。古代士兵多是“民兵”,戈作为主要武器可以迅速装备,并形成战斗力。而戟的形制复杂,制造成本较高,用于长兵重量较重,训练难度也较大。整个戟的使用历史,多是上级贵族军事人员使用,其显示权威的功用较实战更重。直到宋时,主帅账外仍设“戟”,当然,这时候的戟已经是木制,仅存仪仗用途了。
▲战国曾侯乙墓多戈戟
戟的繁盛时间较戈短,且作为兵器消亡时间与戈大体相同,多是作为主帅、贵族使用的高级武器,历史上戈、戟同存的情况长期存在,因此,我们认为并不存在戟对戈的“替代作用”。
03
那么戈消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技术的进步和战争形式的变化。
目前考古发现戈多为青铜材质,而青铜韧性较差,难以铸造较长的兵器。目前发现的商周时期剑多为20-30厘米,作为近战武器远不如短戈。但到西周晚期,青铜剑铸造长度已经可以达到80-100厘米,这时短戈作为近战武器已经没有优势。
▲商周青铜古剑
而作为长兵器的长戈主要用武之地是车战,当车战被骑战所代替,无甲被具甲所代替,更容易发挥刺的作用,且破甲能力更强的矛、矟大兴其道,长戈作为远战武器也被取代了。
▲马槊(无柲)
04
戈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古兵器,也是形制最为复杂多样的古兵器,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戈的形制、材质、长度、使用方法都有不同,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戈,尤其是长戈使用是和战车紧密相连的,作为先秦时期技术水平最高的武器,战车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是如何作战的呢?下一篇文章,我们来谈谈战车。
©历史任意谈原创投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作者:灵犀老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