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斯”重定向至此。关于其他意思,请见“摩斯 (消歧义)”。
萨缪尔·摩尔斯 Samuel F. B. Morse摄于1866年出生(1791-04-27)1791年4月27日 美国麻省查尔斯镇逝世1872年4月2日(1872岁—04—02)(80岁) 美国纽约州纽约第22街西5号职业作家、画家及投资者
萨缪尔·芬利·布里斯·摩尔斯(英语: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1791年4月27日—1872年4月2日)是一名美国发明家,摩尔斯电码的创立者。
生平[编辑]
摩尔斯生于麻省查尔斯镇,是美国“地理学之父”兼基督教公理会牧师迦地大·摩尔斯及Elizabeth Ann Breese Morse的长子。[1]迦地大·摩尔斯是一个喀尔文主义的传道者,也是美国联邦党的拥护者。他不但保有清教徒严格遵守安息日的传统,也相信强大的中央政府以英语建立的联盟。他相信联邦内的教育能够把喀尔文主义的美德、道德及祷告灌输给他的儿子。在麻省就读菲利普斯学院后,塞缪尔·摩尔斯进入耶鲁学院修读宗教哲学、数学及有关马匹的科学。其间曾经修读本杰明·西利曼及杰里迈亚·戴有关电的课程。于1810年毕业。[2]
绘画[编辑]
《萨伯卡的圣母小堂》(The Chapel of the Virgin at Subiaco)
萨缪尔·摩尔斯的绘画风格很明显的在他的绘画《降落的朝圣者》(Landing of the Pilgrims)表现:简单的衣着和朴素的面部特征。美南北战争时期联邦党拥护者的心理特征,加尔文教徒们从英格兰带到美国的宗教思想,和政府以此不断地连接两国家。更重要的是,这幅独特的作品吸引了著名艺术家华盛顿·奥尔斯顿(英语:Washington Allston),奥尔斯顿想让摩尔斯去陪同自己到英格兰去见艺术家班杰明·委斯特。摩尔斯在吕底亚待了三年。在1811年6月14日,和奥尔斯顿乘坐Lydia出航英格兰。
到达英国后摩尔斯在委斯特的留意下,摩尔斯努力地完善绘画技法。在1811年年底,被英国皇家学院录取。在这家学院里,他爱上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文艺复兴,并密切关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在观察和联系人体绘图并吸收其解剖需求,年轻的艺术家成功地制作他的杰作Dying Hercules。
电报[编辑]
原始的摩斯电报系统
1832年,摩尔斯在乘船从欧洲返美途中,结识了来自波士顿、精通电磁学的查尔斯·托马斯·杰克逊(Charles Thomas Jackson)。在目睹了杰克逊利用电磁铁进行的各种实验后,摩尔斯萌生了单线电报的构想。为此他搁置了正在创作的画作《卢浮宫画廊(英语:Gallery of the Louvre)》。摩尔斯最初提交专利申请时使用的电报机原型,如今收藏于史密森尼学会的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3]。随着时间的推移,摩尔斯所发明的摩尔斯电码成为了全球电报通信的主要语言。至今,它仍是节奏性数据传输的标准。
逝世[编辑]
摩尔斯于1872年4月2日死在位于纽约市5 West 22nd Street的家里,享年80岁,后被安葬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绿荫公墓。[4]
反天主教和反移民的努力[编辑]
摩尔斯在19世纪中期是一个反天主教和反移民运动的领导者。
1836年,他以本土党的身份和口号参加了纽约市市长的竞选,但最终并不成功,只获得了1496票。
有一次摩尔斯到罗马访问,在出席会上,他拒绝向罗马教皇脱帽以示抗议,见到如此情形,一个瑞士近卫队士兵怒气冲冲地跑了过来,把帽子从他的头上打翻掉地。摩尔斯一直致力于联合新教去反对天主教协会。希望能够制止天主教控制公共部门,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修订和加强《移民法》来限制那些来自信仰天主教的国家的移民。在这个议题上,他曾写道:“为了大船不被沉没,我们必须尽快堵住这个流着污泥脏水的漏洞。”[5]
摩尔斯还是《纽约观察者》的专栏作家(他哥哥西德尼时任该报主编),文章提醒民众要警觉天主教的威胁,并提倡为之而战。这些文章被各大报纸广泛的再版刊登。在这个主张讨论上,他认为奥地利政府和天主教救助组织对那些移民美国的天主教徒的援助,目的是为了逐渐控制美国。[6]
在他的著作《反美国之自由的阴谋》(Conspiracy Against the Liberties of the United States)中,他写道:“当然,美国的新教教徒,自由民有足够的洞察力去发觉那些外国异教徒在他们眼皮底下搞破坏,他们会明白天主教会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一直是最邪恶的且已经体制化了的政治阴谋家和独裁者,只不过利用‘宗教’ 这一神圣的幌子来保护自己不受攻击。他们最终会明白这一真相:天主教会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组织,这种关系完全有别于现存于我国的其他宗教组织,有别于其他形式的宗教信仰。”[7]
婚姻[编辑]
1819年9月29日,摩尔斯在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市娶了卢克雷蒂亚·毕麒麟·沃克(Lucretia Pickering Walker)为妻。妻子在第四个孩子出生不久(四个孩子分别为:生于1819年的苏珊,生于1821年的伊丽莎白,生于1823年的查尔斯和生于1825年的詹姆斯),于1825年2月7日去世。摩尔斯的第二任妻子是莎拉·伊丽莎白·格里斯沃尔德(Sarah Elizabeth Griswold),他们于1848年8月在纽约州尤蒂卡市结婚,婚后产下四子(分别为:生于1849年的萨缪尔,生于1851年的高奈利亚,生于1853年的威廉和生于1857年的爱德华 )。
发明专利[编辑]
US Patent 1,647, Improvement in the mode of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by signals by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magnetism, June 20, 184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S Patent 1,647 (Reissue #79), Improvement in the mode of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by signals by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magnetism, January 15, 184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S Patent 1,647 (Reissue #117), Improvement in electro-magnetic telegraphs, June 13, 184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S Patent 1,647 (Reissue #118), Improvement in electro-magnetic telegraphs, June 13, 184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S Patent 3,316, Method of introducing wire into metallic pipes, October 5, 184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S Patent 4,453, Improvement in Electro-magnetic telegraphs, April 11, 184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S Patent 6,420, Improvement in electric telegraphs, May 1, 184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轶闻[编辑]
摩尔斯连同罗伯特·富尔顿画像出现在1896年的2元美国纸币Silver certificate(英语:Silver certificate (United States))系列上。在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的网站上可以查看该纸币。[8]
摩尔斯发明了一种大理石切割机,它可以在大理石或石块雕刻三维雕刻。但摩尔斯不能申请专利,因为1820年汤姆·布兰查德(英语:Thomas Blanchard)已经有了类似的设计。
参考文献[编辑]
^ Samuel F. B. Morse. [2007-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12).
^ One of Yale's twelve residential colleges, Morse College, was subsequently named after Morse in 1961
^ 原始的莫尔斯电报系统(Morse's Original Telegraph). 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史密森学会. [2008-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2).
^ Prof. 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 New York Times. April 3, 1872, Wednesday. Prof. Morse died last evening at 8 o'clock, his condition having become very low soon after surprise. Though expected, the death of this distinguished man will be received with regret by thousands to whom he was only known by fame.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 Billington, Ray A. 'Anti-Catholic Propaganda and the Home Missionary Movement, 1800-1860' The Mississippi Valley Historical Review, Vol. 22, No. 3, (Dec., 1935), pp. 361-384. Published by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 [2009-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4).
^ Curran, Thomas 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Digest, Vol. 3, No. 1, (Spring, 1966), pp. 15-25 Published by The Center for Migration Studies of New York, Inc.. [2009-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6).
^ America | The National Catholic Weekly - Return of the Know-Nothings. [2009-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2).
^ Metal Standards Silver Certificates: The Last Metal Standard. [2009-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30).
延伸阅读[编辑]
Reinhardt, Joachim, "Samuel F. B. Mors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791-1872) Congo, 1988".
Mabee, Carleton, The American Leonardo: A Life of Samuel F. B. Morse (Knopf, 1944) (Pulitzer Prize winner for biography for 1944]
Samuel F. B. Morse, Foreign Conspiracy Against the Libert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Numbers Under the Signatu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835,1855)
Kenneth Silverman, Lightning Man - The Accursed Life of Samuel F.B. Mors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e Capo Press 2004)
Paul J. Staiti, Samuel F. B. Morse (Cambridge 1989).
Lauretta Dimmick, Mythic Proportion: Bertel Thorvaldsen's Influence in America, Thorvaldsen: l'ambiente, l'influsso, il mito, ed. P. Kragelund and M. Nykjær, Rome 1991 (Analecta Romana Instituti Danici, Supplementum 18.), pp. 169–191.
Tom Standage, The Victorian Internet, (London:Weidenfeld & Nicholson, 1998) pp. 21–40.
Prime, Life of S. F. B. Morse (New York, 1875)
E. L. Morse (editor), his son, 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 his Letters and Journals' (two volumes, Boston, 1914)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塞缪尔·摩尔斯
WorldCat 联合目录中塞缪尔·摩尔斯的著作或与之相关的著作
Clarkson
Speech of Morse given at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Design, 1840, regarding the daguerreotype
Reminiscence by Morse regarding the early days of the daguerreotype
Samuel Finley Brown Morse Papers, 1911-196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call number JL016; 42.5 linear ft.) are housed in the Department of Special Collections and University Archiv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Stanford University Librar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在Find a Grave上的塞缪尔·摩尔斯
查论编电信电信历史(英语:History of telecommunication)
信标
广播(英语:History of broadcasting)
电缆保护系统(英语:Cable protection system)
有线电视
通信卫星
计算机网络
数据压缩
音频(英语:Audio coding format)
DCT
图像
视频(英语:Video coding format)
数字媒体
互联网视频(英语:Internet video)
影片分享网站
社群媒体
流媒体
鼓(英语:Drums in communication)
埃德霍姆定律(英语:Edholm's law)
电报
传真
回光信号器(英语:Heliograph)
液压电报机(英语:Hydraulic telegraph)
信息时代
资讯革命
互联网
大众媒体
手机(英语:History of mobile phones)
智能手机
光通讯
光电报
传呼机
光音机(英语:Photophone)
预付费手机(英语:History of prepaid mobile phones)
电台(英语:History of radio)
无线电话
卫星通讯
旗语
半导体
器件
MOSEFT
晶体管(英语:History of the transistor)
烽火
电信(英语:History of telecommunication)
电报传真机(英语:Telautograph)
电传
电传打字机
电话
电话案
电视
数字电视
网络电视
海底电缆
视频电话(英语:History of videotelephony)
口哨语(英语:Whistled language)
无线革命
先驱人物
纳西尔·艾哈迈德(英语:Nasir Ahmed (engineer))
埃德温·霍华德·阿姆斯特朗
默罕穆德·阿塔拉(英语:Mohamed M. Atalla)
约翰·罗杰·贝尔德
保罗·巴兰
约翰·巴丁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
蒂姆·伯纳斯-李
贾格迪什·钱德拉·博斯
沃尔特·布拉顿
文顿·瑟夫
克洛德·沙普
约根·达拉勒(英语:Yogen K Dalal)
唐纳德·戴维斯(英语:Donald Davies)
李·德富雷斯特
费罗·法恩斯沃斯
范信达
以利沙·格雷
奥利弗·黑维塞
埃尔纳·施奈德·胡佛(英语:Erna Schneider Hoover)
哈罗德·霍普金斯(英语:Harold Hopkins (physicist))
互联网先驱列表(英语:List of Internet pioneers)
罗伯特·卡恩
姜大元(英语:Dawon Kahng)
高锟
纳林德·辛格·卡帕尼(英语:Narinder Singh Kapany)
海蒂·拉玛
因诺琴佐·曼泽蒂(英语:Innocenzo Manzetti)
古列尔莫·马可尼
罗伯特·梅特卡夫
安东尼奥·穆齐
西泽润一
拉迪亚·佩尔曼(英语:Radia Perlman)
亚历山大·波波夫
约翰·菲利普·赖斯
克劳德·香农
亨利·萨顿(英语:Henry Sutton (inventor))
尼古拉·特斯拉
卡米耶·蒂索(英语:Camille Tissot)
阿尔弗雷德·韦尔
查尔斯·惠斯通
弗拉基米尔·佐利金
传输介质
同轴电缆
光纤通讯
光纤
自由空间光通信
分子通信(英语:Molecular communication)
无线电波
无线通讯
传输线
数据线路(英语:Data transmission circuit)
电信线路(英语:Telecommunication circuit)
网络拓扑与交换
带宽
通信链路
节点
终端(英语:Terminal (telecommunication))
交换器
电路交换
分组交换
电信交换
多路复用
空分多址
频分多路复用
时分多路复用
偏振分多路复用(英语:Polarization-division multiplexing)
轨道角动量多路复用(英语: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multiplexing)
分码多重进接
概念
通信协议
计算机网络
数据传输
储存与转发(英语:Store and forward)
通讯装置
电信网络
ARPANET
BITNET
蜂窝网络
CYCLADES(英语:CYCLADES)
以太网
FidoNet
互联网
二代互联网(英语:Internet2)
ISDN
局域网
移动通讯
下一代网络
NPL网络(英语:NPL network)
公共交换电话网
电台网
电视网
电传机(英语:Telex)
广域网
无线网络
万维网
分类 · 概述(英语:Outline of telecommunication) · 主题 · 资源
查论编美国伟人名人堂
约翰·亚当斯
约翰·昆西·亚当斯
珍·亚当斯
路易·阿加西
苏珊·安东尼
约翰·詹姆斯·奥杜邦
乔治·班克罗夫特
克拉拉·巴顿
亨利·沃德·比彻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
丹尼尔·布恩
埃德温·布斯
路易斯·布兰代斯
菲利普斯·布鲁克斯
威廉·库伦·布莱恩特
路德·伯班克
安德鲁·卡内基
乔治·华盛顿·卡弗
威廉·埃勒里·钱宁
鲁弗斯·乔特
亨利·克莱
格罗弗·克利夫兰
詹姆斯·菲尼莫尔·库珀
彼德·库珀
夏洛特·库什曼
詹姆斯·布坎南·伊兹
托马斯·爱迪生
乔纳森·爱德华兹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戴维·法拉格特
史蒂芬·福斯特
班哲文·富兰克林
罗伯特·富尔顿
乔赛亚·威拉德·吉布斯
威廉·戈尔加斯
尤利西斯·格兰特
亚萨·格雷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纳撒尼尔·霍桑
约瑟·亨利
帕特里克·亨利
老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
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
马克·霍普金斯
埃利亚斯·豪
华盛顿·欧文
安德鲁·杰克逊
汤玛斯·杰克森
托马斯·杰斐逊
约翰·保罗·琼斯
詹姆斯·肯特
西德尼·拉尼尔
罗伯特·李
亚伯拉罕·林肯
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
詹姆斯·罗素·洛厄尔
玛丽·梅森·莱昂
爱德华·麦克道威尔
詹姆斯·麦迪逊
贺拉斯·曼
约翰·马歇尔
马修·方丹·莫里
阿尔伯特·迈克耳孙
玛丽亚·米切尔
詹姆斯·门罗
塞缪尔·摩尔斯
威廉·莫顿
约翰·莫特利
西蒙·纽康
托马斯·潘恩
爱丽丝·弗里曼·帕尔默
弗朗西斯·帕克曼
乔治·皮博迪
威廉·佩恩
艾德加·爱伦·坡
华特·里德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西奥多·罗斯福
奥古斯都·圣高登斯
威廉·特库姆塞·舍曼
约翰·菲利普·苏沙
约瑟夫·斯多利
哈里特·伊丽莎白·比彻·斯托
吉尔伯特·斯图尔特
西尔瓦努斯·塞耶
亨利·戴维·梭罗
马克·吐温
莉莲·沃德
布克·华盛顿
乔治·华盛顿
丹尼尔·韦伯斯特
乔治·威斯汀豪斯
詹姆斯·惠斯勒
沃尔特·惠特曼
伊莱·惠特尼
约翰·格林里夫·惠蒂埃
艾玛·威拉德
法兰西斯·威拉德
罗杰·威廉姆斯
伍德罗·威尔逊
奥维尔·莱特
威尔伯·莱特
规范控制数据库 国际
FAST
ISNI
VIAF
WorldCat
各地
挪威
智利
西班牙
法国
BnF data
德国
以色列
比利时
美国
瑞典
捷克
澳大利亚
韩国
荷兰
波兰
梵蒂冈
学术
CiNii
艺术家
现代艺术博物馆
奥赛博物馆
摄影师身份目录
荷兰艺术史研究所
艺术家联合名录
人物
德意志传记
Trove
其他
NARA
SNAC
2
Id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