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大明朝的税率是前无古人的三十税一,而且坚决不增加。那到明末国库空虚没钱打仗怎么办呢?皇帝自然有办法,在正税之外再征收别的杂税,比如和辽东女真人打仗,就征辽饷,镇压李自成张献忠,就收剿饷,要练兵,就收练饷。——你看你看,我可没有随意提高税率啊,我只是为了渡过眼前难关暂时性的多收一点钱罢了,当然,至于"暂时"到什么时候,那就另说了。——这就是明末著名的"三饷"。
当然,明末的这点杂税,在我大清和我民国面前,简直弱了爆了。
鸦片战争后,紧接着就是太平天国,然后是甲午战争,然后是八国联军,可怜我大清既要赔款,又要剿叛,国库里那点钱怎么够用?更可悲的是,我圣祖大康熙早留下了"永不加赋"四字圣训,这叫老佛爷们如何是好?
不过这点问题难不倒我大清的官员,为了解决没钱的问题,他们开创性地发明了一种新的税:厘金。你要做生意,在甲地收购了一批货物,刚装上车,好,收厘金的来了,这叫"起厘",你只好交了一笔钱,货物发运了。走出没多远,咦,前面有几个人把路给堵了,当路一座关卡,上面两面大旗在风中猎猎飞舞,上书几行大字:"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好吧,这是我脑补的,你们可以不用当真。反正你还得交钱。没办法,你只好交吧。再往前走没多远,又是一座关卡,上面两面大旗迎风招展,好吧,你继续交钱吧。再往前走,还是一座关卡……。好容易到了销售点,你长出一口气:"可算过来了。"事实证明,你高兴得太早了,当你刚摆开货物要买,又有人来收厘金了,这叫"落地厘"。你终于怒了:"我去年买了块表,我不做生意了,我回家找我妈去。"当然可以,要回家先交厘金。你说"我没做生意,没带货物啊"?税丁指指你身上背的包袱:"这是啥?"你打开包袱给他们看:"牙刷牙膏换洗衣服。""呔,刁民,带着这么多物品,居然还不想交税?"
这就是厘金。说起来是有点奇葩,但却不是最奇葩的。
最奇葩的东西,就是各种"捐"。
"捐"就是捐献的"捐",意思就是为了国家民族,请你自愿捐献一点钱物。——当然,名是这样的,实际情况却绝不可能自愿。
"捐"能有各种奇葩,就是因为它不是国家规定的,而是地方政府随意征收的。特别是到了民国,由于各地方都由军阀控制,为了筹措军费,这些军阀们真是巧立名目,各种苛捐杂税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例如:
生下来有落地捐,娶媳妇有新婚捐,死了有棺材捐,种树有植木捐,养猪有猪捐,养牛有牛捐,养鸡鸭有鸡鸭捐,种花生有花生捐,住房子有房捐,卖鸡蛋有蛋捐,杀猪宰羊有屠宰捐,看戏有戏捐,当妓女有妓女捐,当和尚有和尚捐,当道士有道士捐,当石匠有打岩捐,当渔民有划船捐,当猎人有鸟枪捐,扫地有垃圾捐,上厕所有茅厕捐,掏粪有粪捐。光脚板进城有赤脚捐,穿草鞋进城有草鞋捐。种鸦片有窝捐,不种鸦片有懒捐,实在没什么借口征收了,就破门而入直接要,这叫做打门捐。
以上所列,仅仅是各种苛捐杂税的极小一部分,那么我大民国时,到底有多少捐?这个恐怕没有人搞得清楚,反正据当时人说是"一事一捐"。至此,题主所谓"匪夷所思"的税至此达到了高潮。至于楼上有同学说到的什么中世纪的欧洲,与我大民国相比,简直弱爆了。
当然这只是发生在明末清初和民国时候的一些而已,,纳税自古就有,但是古时候的昏君们可不会管老百姓的死活,只要能有个名目收钱就不会放过,不过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人民的税负压力是与日俱减的,远没有古时候那么繁重,而且各地还会有自己的优惠政策,可以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享受到减税降费的目的。
你还知道古代有什么奇葩的税目么,在下方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讨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